读《孔子》的感悟

  • 时间:
  • 浏览:3
  • 来源:书行天下

七、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莜。

子路问曰:“子见夫子乎?”

丈人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

子路拱而立。

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

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

子曰:“隐者也。”使子路反见之。至,则行矣。

子路曰:“不仕无义。长幼之节,不可废也;君臣之义,如之何其废之?欲洁其身,而乱大伦。君子之仕也,行其义也。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”


【今 译】

子路跟随孔子,却远远落在后面,遇到一位老人,用拐杖担着除草的用具。

子路问道:“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?”

老人说:“我四肢不劳动,五谷分不清,谁晓得你的老师是谁?”说完,便把拐杖插在田里去除草。

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。

老人留子路到家里过夜,杀鸡做饭来招待子路,又把两个儿子叫出来拜见子路。


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,向他报告所发生的事。

孔子说:“这是位隐士。”叫子路再回头去看他。子路到那里时他已走开了。

子路说:“不出来做官是不合义理的。长幼间的礼节,你知道不可废弃;君臣间的伦常怎么能够废弃呢?为了洁身自好而隐居,却乱了君臣的伦常。君子出来做官,是尽自己应尽的义务。至于道的不能实行,那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。”


【引 述】

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”这一句话,到底是用来讽刺子路,还是老人自嘲,我们很难加以分辨。可见中华文字弹性很大,几乎怎么解释,都有相当的道理。我们认为老者是一位修养良好的隐士,应该是自嘲的成分比较大些。否则一开口就教训子路,子路不至于那么恭敬地对待他。他留子路到家里过夜,杀鸡做饭招待,又叫两个儿子出来相见。

孔子知道了,叫子路回头去看他,是一种敬意,也代表一番谢意。老者已经走了,子路喃喃自语,是感慨,还是心得报告,我们同样不得而知。从老者对待子路的过程,子路知道老者对长幼的礼节相当重视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不推到君臣的礼节,出来为社会服务呢?若是人人都明哲保身,天下怎么可能安定进步呢?


【生活智慧】

(一)现代的隐者,有一种新的身份,叫做移民。移到自己认为更有发展的地方,逃避原来生长或居住的乡里。合理与否,我们不应该加以置评。毕竟各人自作自受,事先考虑周详,不后悔才好。

(二)只知道追求个人利益,不愿负起社会责任,最大的问题,应该是怎样面对自己的子女?如何做出合理的交代?子女有这样的身教,长大以后可能承受什么样的后果?

(三)人人为个人打算,国家的希望在哪里?人人拼命争取,国家的未来又将如何?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课题。

猜你喜欢

读《孔子》的感悟

七、子路从而后,遇丈人,以杖荷莜。子路问曰:“子见夫子乎?”丈人曰:“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孰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子路拱而立。止子路宿,杀鸡为黍而食之,见其二子焉。明日,子路行

2024-04-25